最近新聞傳出Google在彰化的資料中心即將動工的消息,我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台灣好像終於跟上一點時代潮流,有想辦法吸引一些「不一樣」的產業投資;憂的是,雲端,至少設立資料中心,並不是一個適合台灣的產業。
這次回台灣的時候,剛好碰上選舉期間,在某周刊看到某立委的競選廣告,提到了Angry birds與雲端計算。從文案的內容,可以看到台灣制訂政策的政治人物對雲端計算的無知。而政治人物的無知、一昧追求新奇好聽的科技產業的結果,就像當年兩兆雙星培養出來的面板與半導體產業一樣,虧空龐大的資金,成為隨時可能危急台灣經濟體系的未爆彈。所以在說雲端計算為什麼不適合台灣之前,先來說說甚麼是雲端計算。
雲端計算
對於一般的使用者而言,雲端計算的基本概念是把原本在個人電腦上執行的應用程式、儲存的資料透過雲端服務提供者的使用者介面交給位在網際網路另一端的資料中心處理。對使用者而言,這樣的處理模式可以帶來幾個好處:首先,因為最主要的工作都交給資料中心了,使用者的終端裝置不再需要追求強大,也因為少了強大的處理能力所伴隨而來的高熱、高耗電,這些終端裝置可以做得更加輕薄有型。利用雲端計算,以後即使不用普通的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透過平板型電腦、乃至於智慧型手機,都一樣能享有雲端服務提供的強大計算能力。另一個好處,就像你隨時隨地可以看到雲一樣,只要你能連上網路,你隨時可以繼續剛才在別台電腦上中斷的工作。
老一輩的科技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計算模型似曾相識。某種程度上,雲端計算的概念的確很像早期大型電腦的模式。所有的計算都利用共享的大型電腦進行,而使用者則是透過連接到大型電腦的「終端機」控制並執行程式。所以當年李家同校長說「原來,我早就在雲端」其實不是在唬爛,只是他老人家可能記胡塗了,他當年用的終端機就很有雲端的感覺,而不是把檔案丟到ftp上就叫做雲端。不過在資料處理中心的部分,雲端計算跟傳統大型電腦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大型電腦是真的一台很強大的電腦,而雲端計算的資料中心、計算雲就像一朵朵相連的雲一樣,是由很多很多的電腦透過高速網路串接起來。資料中心在收到任務後,透過平行計算、分散計算、格網計算這類的技術達到高速、多工計算的目標。而資料也一樣是分散式地儲存在資料中心用網路相連的不同電腦上。然而使用者並不會察覺到雲裡面有這麼多的「小雲」,透過精心設計的應用程式介面,使用者只會覺得這是一台極端強大的電腦。
雲端計算的使用方式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有像Amazon的EC2以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為主的模式,也有像dropbox、iCloud這種需要安裝軟體才能利用的模式,也有像Google這類透過google docs這種網路瀏覽器應用程式的使用者介面。只要計算的模型符合以上形容的樣子,都可以稱為雲端計算。那麼Angry birds呢?我記得Angry birds換台手機就得重新打起,所以他不僅計算是靠著那台小小的手機,就連資料也是存在手機裡,能從Angry birds聯想到雲端,只能說他擁有豐富的聯想力了。
為什麼雲端產業不適合台灣?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網路基礎建設逐漸完備的今天,雲端計算的革命已經箭在弦上,理論上應該要追趕這一波的潮流,為什麼我卻獨排眾議呢?從剛剛提到的計算模型裡面,我們應該不難理解雲端計算最重要的核心就在於「資料中心」,只是資料中心是個甚麼樣的東西呢?巨觀地來看,你可以把資料中心想像成一個巨大的電腦。資料中心的建築物裡面,就只是容納大量用網路相連的電腦,而資料中心輸入的東西是網路其他地方來的資料,輸出的,也是處理好的資料。為了容納這些電腦,你需要大片的土地,而為了驅動這些電腦,你需要大量的電力。那麼人力呢?因為電腦的管理是高度自動化的,而且很多工作都可以遠端操控,並不需要很多人。
就像這次google的投資案,廣大十五公頃的土地,只聘用二十幾個人。二十幾個人,了不起二十幾個家庭,連一間小雜貨店都不見得養得活,更遑論繁榮地方了。台灣是個地狹人稠的地方,在兼具環境保育的考量下,能夠利用的土地並不多,寶貴的十五公頃地只拿來創造二十個工作機會,要是全台灣都這樣搞,真如立委所說的,多弄幾個雲端園區,反而是一種土地利用的浪費。就像美國總是把資料中心蓋在最偏僻的地方,台灣珍貴的土地資源不是這樣用的!再者,資料中心雖然不會像工廠一樣排放黑煙汙染空氣,可是所需要的龐大電力,在替代能源還不發達的台灣,恐怕還是只能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或是核廢料了。所以雲端產業對台灣而言,並不是個環保的產業,過度的發展可能還是個災難。
產業的政策不見得走在尖端冒險就是對的,也要因時、因地制宜。今天很多人都在緬懷當時李國鼎、孫運璿建立台灣半導體、電腦代工產業基礎的雄才偉略,但是在今天硬體毛利漸低、高科技業淪為廉價勞工跟韓國競爭的氛圍下,也有人問為什麼他們當初不選擇軟體產業呢?
你知道嗎,微軟跟鴻海(不計關係企業)一年的營業額都差不多是六百多億美元,可是微軟只雇用了六萬多名員工,鴻海卻雇用了六十多萬名員工,整整十倍的差距。一個國家的產業政策從來就不是追求高毛利,那是資本家跟企業家做的事情。國家級的產業政策思考的是怎麼樣能夠養活最多的人。台灣實在太小、人實在太多了,所以比起勞力需要少的軟體業,當初國家的產業政策才會選擇了資訊硬體的製造。
與台灣對比,印度選擇了軟體代工做為他們的重點產業。現在的印度給人甚麼樣的印象?印度的邦加羅爾是個光鮮亮麗的科技之都,可是一出了邦加羅爾,到處都是貧窮飢荒的景象。因為軟體產業只能造福極少數的人,卻沒辦法養活剩下來的人,最後只能造成貧富差距拉得更大,一個國家,猶如兩個世界。台灣的大城市也許還不如邦加羅爾的奢華漂亮,但是你走訪台灣各處,並不會看到像印度這樣巨大的落差,也不會看到處處行乞的窮人,這便是因為當初我們的產業政策,是選擇讓最多人有飯吃、有工作做的產業。
實際上,台灣的資訊製造業如果願意花點功夫深耕技術,像當年工研院研發、轉移製程給台積電、聯電一樣,也可以不用淪落到如此境地。只是在兩位先賢陸續退隱後,工研院、資策會從科技的推手變成與民爭利的半公營業者,技術的研發反而被擺在一旁,民間公司也不願意自己研發新技術,才會被以國家力量支持的三星打得兵敗如山倒。
放眼未來
那麼台灣的未來產業在哪裡?批評了這麼多,總要有點建設性的提議吧?不過我想不會是雲端跟生物科技。生物科技是個超高風險的產業,賭博的成分遠大於雲端。而且研發生物科技其實所需要的人力也是相對少,雖然成功後的毛利很高,卻一樣不是個想要創造均富社會應該做的選擇。
台灣未來的產業該是什麼,其實有很多種可能性,不過我覺得郭台銘提到的「機器人」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向。不過跟郭董想要用來取代那些會跳樓的勞工用的製造用機器人不同的是,我覺得台灣還可以發展智慧型機器人。未來高齡少子化的社會,老人是社會的主流。為了照顧年長者、身障者的生活,我們不可能讓要支撐台灣經濟命脈的年輕人把他們的生命都花費在照顧長者這件事情上。因此能夠代替孝子或是瑪麗亞的智慧型機器人、或是幫忙打理家庭的智慧機器人、當然還包括生產線上的作業機器人,其實有著相當大的市場。
台灣的精密工業世界聞名,各種機械零組件在台灣都能找得到工廠,因此,台灣的產業先天就具備了生產機器人硬體的條件。尤其這些機器人往往需要從事相當細緻的工作,需要高度品管的零件才能避免錯誤的發生,調校這些機器也需要相當程度的技師才能進行。相較於其他硬體製造業,其實以精密工業為基礎的機器人產業,具有很高的不可替代性。而控制機器人所需要的晶片,台灣現有的半導體產業跟晶片設計業也都隨時都可以生產。在機器人最重要的軟體跟系統方面,更是台灣軟體業避開跟微軟、google這類軟體巨擘競爭,另闢擅場的機會。而且目前跑在台灣前面的國家,大概也就是美國、日本、德國,加上產業還沒形成,台灣還是有相當的機會可以追上。相較於已經落後在起跑點上的雲端科技、不知道有沒有未來的生物科技,我更支持政府也花一點精力在機器人產業上。
結論
再一次強調,我並不是說雲端不好,也不是覺得台灣完全不要碰雲端跟生技。一個國家的產業本來就該多元發展,只是當政府把雞蛋通通押在那幾個小小籃子裡時,不免替未來擔憂。當然,我的意見可能也不夠深謀遠慮,所以,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台灣的產業政策,為台灣規劃下一個世代的願景。
小兔要參選嗎? 我一定投你一票!!
應該是不會啦… XD
回台灣來為這裡開創下一個時代吧!!我們會支持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