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兔主題遊樂園 小兔動漫誌 台灣歌謠故事館 邦尼小館 小兔講堂 小兔私人頻道

最近終於放棄了桌上那台不管怎麼調整、紅色都過分鮮豔的A牌螢幕,寧可被朋友罵成叛國賊也要投向S牌螢幕的懷抱。之前實驗室買了20台某Sh開頭廠牌的準系統,卻高達四台完全無法開機,在美國也欠缺維修管道,只能當成殺肉機(提供備援零件)使用;當實驗室同僚問起Sh牌是哪裡來的廠商時,真恨不得可以不用說出那個和自己護照上相同的來源地。一連串的食安風暴,現在我也不太好意思跟周遭的華人朋友們推薦台灣美食了。這些使用國貨,卻又被深深傷害的經驗,使我不禁開始反省著這種「溺愛」國貨的做法,到底是鼓勵台灣廠商,還是支持台灣廠商向下沈淪呢?

愛用國貨影響國際競爭力

提起愛用國貨,日本人可能是全球聞名的。也因為日人對自家產品的厚愛,各大日廠在設計產品時,也無不以本國人的喜好為優秀考量,回饋這群死忠支持者,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研發出更適合「國人」的產品。只是這樣的產品演化進程,讓日系產品「獨樹一格」,越來越背離除了日本以外市場的需求。當Apple的智慧型手機-iPhone開始鯨吞日本市場時,Panasonic、NEC、京瓷這些傳統上獨佔日本鰲頭的廠商在國內市場萎縮、產品又無法吸引國外市場下,紛紛敗下陣來、退出智慧型手機的製造。僅存的SONY也跟台灣HTC一樣,深陷無法獲利、佔有率不斷下降的泥淖之中。智慧型手機如此,白色家電如此,電視如此,個人電腦事業更是如此。日本尚有一億兩千萬人的內需市場,可是台灣廠商如果光靠叢薾小國的愛國力量,是很難撐起像樣的公司的。

溺愛養出敗家子

亞里斯多德認為愛是建立在「equal return」的基礎上。日本人愛用國貨,國內廠商即使犧牲了國際競爭力,也要討好自家人的精神,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國內消費者的回饋。只是台灣的這些「國貨」真是如此嗎?如果您不健忘的話,也許還記得三年前HTC One S(新聞連結: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614/58223.htm)全世界只有台灣推出了與各國不同、性能更差、價格也不便宜的版本的故事。如果這個記憶太久遠,那麼最近的食品安全風暴諸如大統油、頂新油、英國藍茶葉,無一不是大家所深深愛著的台灣廠商。還有像Coco這種跟HTC一樣的店家,直接在美國的華人媒體強調在美國出售的茶葉跟在台灣的不同,更是讓人看了更加氣憤、感慨,原來我們以前在台灣喝的都是這樣的東西啊!這些台灣廠商,不僅沒有像日商一樣好好討好自家人,給予「equal return」,甚至是吃裡扒外,在國內荼毒百姓,在海外卻又奉公守法。

coco
Coco在美國世界日報的聲明(摘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3210881/article-%E9%80%A3%E9%8E%96%E8%8C%B6%E9%A3%B2%E5%BA%97%EF%BC%9Afda%E6%8A%8A%E9%97%9C-%E6%B0%91%E7%9C%BE%E6%94%BE%E5%BF%83/?ref=%E6%8E%A8%E8%96%A6%E9%96%B1%E8%AE%80)

惡劣工作環境的元兇

支持國貨的另一個用意在於藉由鼓勵國內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只是我們溺愛出來的「慣老闆」們創造出的,又是什麼樣的工作機會呢?有鴻海的「血尿」故事,有HTC過勞死亡的工程師(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3255),現在併入聯發科旗下「晨星科技」也有下班時看到早晨的星星的傳說。一旦勞工檢查不合格,就聯合政府跟立委進行修法(科技業:加班時數要更彈性 ),將不合理的工時制度就地合法,既可規避勞工檢查,又可以省下加班費,營造出更多的利潤。台廠「cost-down」、「一個人當數個人用」的經營理念,更不斷地扼殺了人才的「創造力」。當工程師們連完成客戶基本的要求都已經精疲力竭的同時,又怎麼能想出驚世的好點子?也無怪乎台廠始終只能當copy-cat,利用薄利多銷、壓榨自家員工的模式爭取那個位數字的毛利,難以建立起像Apple這樣難以撼動的品牌忠誠度了。

放棄保護主義式的愛國情操

近年來台灣在低階產品受中國影響、高階產品被韓國箝制的局勢下,經濟始終不是太令人滿意。國內興起的保護主義,因為服貿協定與太陽花學運而達到高峰。儘管當時我也贊同學運中「反黑箱」的訴求,可是開放包括中資在內的外商來台灣從事服務業及更廣泛的投資,真的不是件好事嗎?適度地開放這些台商橫徵暴歛的台灣市場,如果外商產品更適合國人,台廠見賢思齊,才能讓台灣產品更有競爭力、更強調品質,淘汰不適合生存的廠商。比起壓榨本國勞工、與政府官商勾結的台商,沒有主場優勢、不得不更守法一點的外商,不僅能提供比較好的工作環境,更能因為與本地廠商競爭人力資源,讓台灣現在人力市場從「資方市場」變成因為人才以稀為貴形成的「勞方市場」,讓求職者擁有更好的議價空間,進而要求更好的工作環境。而消費者也應該改變「溺愛」國貨的思維,而是「愛」國貨-只愛那些能給你「equal return」的產品/廠商。

東方的荷蘭

荷蘭是一個跟台灣很有淵源的國家,除了因為數百年前的殖民歷史外,荷蘭無論人口、大小都跟台灣接近。相較於帶著鎖國心態的台灣,身處於歐陸而不得不走向開放之路的荷蘭養出了如聯合利華、荷蘭銀行、飛利浦、殼牌石油這樣的跨國企業,而這些跨國企業也創造了荷蘭人民的高度收入與人類發展指數。這些跨國企業就如同當年荷蘭殖民時代探險全世界一樣,以全世界為市場、以全世界的消費者喜好為依歸。台灣該走的路,也許不是像新加坡那樣完全成為外商殖民地,更是應該思考,怎麼能成為東方的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