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是台灣歷史、也是台灣歌謠史的分水嶺。日本統治時期更加普及的教育與來自日本的研究者開始系統化的收集、整理流傳在這片土地上的音樂。西化的日本也帶給了台灣歌謠更加近代化、除了傳統口耳相傳、野台演唱之外的傳播方式。更重要的是,由於日治時期在台灣政治氛圍以及社會生活上的重大轉變,也讓台灣歌謠跟傳統的「閩南」、「客家」歌謠開始有了根本上的不同,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線,樹立了台灣歌謠自身的特色。
日治時代前期,由於各地對日本接收統治的反抗活動以及日本政府本身對於殖民地政策也缺乏通盤的規劃,台灣社會普遍籠罩在一種不安定、不確定的氣氛下。自此,台灣歌謠的基調由歌頌勞動、打情罵俏轉而深沈,蘊含著哀傷,知名的「一隻鳥仔哮救救」、「紅龜稞」算是這類歌曲的代表。「一隻鳥仔哮救救」表面上講的是鳥兒因為痛失愛巢而半夜哀叫,卻也暗示著當時台灣人企圖想要保衛自己的家園,最後還是不得不接受日本人統治的無奈;「紅龜稞」也藉由早上醒來發現「紅龜稞」竟然被老鼠偷吃掉了暗喻甲午戰爭後宰相有權能割地的情境。不過當時日本政府怎麼可能容忍這類歌曲在台灣廣泛而普遍的流傳起來呢?因此,對於這類的音樂創作,日治時代初期是採用打壓的態度。為了疏導台灣人民對於娛樂的需求,當時的日本政府某種程度上還算是相當鼓勵南北管、歌仔戲一類的地方戲曲。而另一種不受日本政府打壓的活動則是整理原本就已經存在台灣的地方歌謠以及相關研究,讓台灣歌謠第一次獲得了有系統的記載。此外,日治時期開始在台灣漸漸普及的學校教育,更是有系統地將當時大日本帝國的日本慶典歌曲以及學校教材的歌曲帶進了台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dIffvxQzo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揚棄了傳統上以中國為尊的文化道統,與西方靠攏,在音樂方面也是如此。儘管初期的打壓政策算是對當時的台語流行歌謠的一場浩劫,不過日治時期開始的系統性音樂教育、逐漸增加的留日音樂人、以及以海峽相隔的中國所沒有的西方音樂薰陶,都為1930年代爆發的台灣歌謠黃金年代蓄積了能量。
1930年代,隨著留聲機、無聲電影等新式娛樂進入台灣,同時日本政府對於台灣娛樂態度的改變,開啟了台灣歌謠的黃金年代。「古倫美亞唱片」的成立,更開啟了台灣歌謠商業化的濫觴。當時知名的詞曲創作人像是鄧雨賢、周添旺、李臨秋、陳達儒、陳秋霖,甚至也培養出了「純純」、「愛愛」這類專職的台語歌謠偶像。創作出像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一個紅蛋」、「河邊春夢」、「滿面春風」、「想欲彈同調」、「白牡丹」、「滿山春色」等等至今依然傳唱中的名曲。由於這個時期的歌曲內容包羅萬象,更為一直到現代的台灣歌謠奠下了基礎,小兔打算日後慢慢介紹,在此先來一首後來由鳳飛飛演繹的一顆紅蛋讓大家解解饞。
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日本國內的氛圍也漸漸從開放多元趨於一元。1940年開始的皇民化運動全然打壓漢語方言,開始半強迫人民改用日本姓氏,而不少台語歌曲更是被譜上了適合當時戰爭氛圍的歌詞,令不少創作者為之氣結。然而,從1930年開始的這短短黃金十年,卻著著實實是台灣歌謠史上至今看來,依然是最燦爛的一個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