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前的黎明(1945-1955)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政府也結束了在台灣五十一年的統治。配合戰事的皇民化運動中的漢語歌曲管制令也一併廢除,累積了八年因為戰爭而無法抒發的歌唱慾望,也在這段時間裡迅速的爆發藉由日治時期留下的像是廣播電台這類的基礎建設傳播開來。

當時任職台灣廣播公司(1949年後被接收變成了中國廣播公司、現該地已成為228紀念館)的呂泉生老師藉由媒體人的優勢以及自己在日本受到的深厚的音樂教育的薰陶,創作出像「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這些藝術性與流行性兼具的台語歌謠,同時也整理了以前自然歌謠時期的台灣歌謠如「丟丟銅仔」、「一隻鳥仔哮啾啾」一類的歌曲在電台播出,對台語歌謠的復興跟傳承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此外,楊三郎老師創作、那卡諾填詞、紀露霞原唱的一系列歌曲,例如描述女子盼望作戰的郎君早日歸來的「望你早歸」、女子失戀的歌曲「苦戀歌」,也同樣藉由電波放送紅遍全臺。陳達儒、陳秋霖老師創作的「南都夜曲」、李臨秋老師填詞、王雲峰老師譜曲的「補破網」,也是透過同樣的管道流行起來。電台歌曲有「曲高」如呂泉生老師,更有「燒肉粽」、「收酒矸」、「三輪車夫」、「補缸補甕」這類配合戰後百業復甦的社會情景的民生類歌曲,也有像是「台灣小調」、「黃昏再會」、「我有一句話」,這一類的情歌,讓各行各業、各種心情的聽眾,都能在電台廣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寄託。

呂泉生老師親自指導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紀露霞是「忘你早歸」的原唱

除了透過電台傳遞歌聲,最能體現音樂表演魅力的,莫過於廟會、市集的走唱。當時楊三郎老師與那卡諾走出電台,組織了「黑貓歌舞團」,塑造出那個年代的超級女子天團,相當於今日AKB48在日本的地位呢!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文英阿姨」、「阿匹婆」,年輕貌美的時候,也都曾是該團的成員。楊三郎老師的「秋風夜雨」、「港都夜雨」、「孤戀花」、「春風歌聲」,也仰賴這批團員的演繹,得以流傳至今。而陳達儒老師則像現在的孔鏘老師一樣,採用小型樂隊的方式,成立「新臺灣歌謠社」,發行歌本,同時也演唱自己與許石創作的「安平追想曲」、「青春悲喜曲」以及戰前大量的創作歌曲。

許石老師譜曲、演唱的安平追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