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詩經大序
歌謠是情感的表現,比言語、嗟嘆要更能觸動人心。既然要表現的是人的思想、情感,歌謠的風格、曲式也與人類的活動、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台灣歌謠的歷史,其實也是台灣歷史的印證。一旦政治、文化有了改變,歌謠的樣貌也隨之波動。論起台灣歌謠史上最大的分水嶺,莫過於1895年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從此與清帝國分開,改隸於全然不同的國度,在原住民的歌聲、歐洲傳教士的歌聲、來自福建、廣東沿海的閩南語的歌聲、客家話的歌聲外,注入了全新的元素。
1895年以前,台灣社會屬於漢人移民的開墾時代,因此歌謠的形式也多半與這類生活有關。著名的台語歌謠「牛犁歌」、「六月田水」便是農耕生活辛勞的代表歌曲。從頭戴斗笠被台灣大平原上的太陽晒得汗流浹背、到眾人齊心協力耕田、最後談及這麼辛苦也是為了三餐,道盡了當時平地上水田耕作的農民的心聲。也不是每個過台灣的人都能找到適合的工作,最慘的就得流落街頭。不過即使流落街頭,也是有為他們寫出的「乞食調」。農耕、乞食,都是各地有的生活風情。若要說當時的台灣最不同於一海之隔的中國的,大概就是「丟丟銅仔」裡頭描述的火車過山洞的景象吧?
台語歌謠─牛犁歌
https://youtube.com/watch?v=dlQOiMnM_Wk
乞食調
https://youtube.com/watch?v=uFUSfAL66-s
除了平日的體力勞動以外,情感的世界向來也是人類生活所必須的依靠。客家一系列的採茶山歌不少都是彎腰採茶的青少年男女對唱傳情、調情的內容。台語歌謠的「桃花過渡」也是老不修跟少女相褒的俏皮歌曲。大家都很熟悉的「天黑黑」在講述下雨前趕緊下田工作之餘,也不忘調侃老夫老妻之間拌嘴的生活情趣。以前我以為「草蜢仔弄雞公」只是條單純的兒歌,不過看了【草蜢仔弄雞公】劉惠蓉老師這篇文章之後才發現原來這乍聽之下逗趣、像是兒歌的曲子,也跟桃花過渡一樣,蘊含了一番梨樹壓海棠的情趣呢。
https://youtube.com/watch?v=m4EiGEnsm5E
客語山歌─採茶歌
https://youtube.com/watch?v=EZltp0vOfuw
桃花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