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台灣歌謠的創作人,鄧雨賢是第一個映入眼簾的老前輩。「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更是鄧雨賢為人津津樂道的代表作。
鄧雨賢在明治39年(1906年)出生於桃園龍潭的客家家庭中。三歲隨著父親移居台北,也因此離開了客家庄、接觸了日後他創作主要使用的閩南語。十五歲進入了當時的「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也就是今日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習音樂。日本一向重視音樂教育,這也可以從現在日本源源不斷的音樂作品中體現出來。儘管沒有直接的記載提到鄧雨賢的音樂、作曲啟蒙於何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段時期受到的系統化音樂教育,對日後鄧雨賢的創作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師範學校畢業後,鄧雨賢進入了台北日新公學校(今日的台北日新小學)擔任教師,隔年因媒妁之言與鍾有妹女士結褵。教師的日子雖然安穩,卻沒辦法滿足鄧雨賢對音樂的渴望。於是在1929年,鄧雨賢辭了工作、到東京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理論,返國後擔任了一些法院書記、翻譯的工作後,在1932年發表了「大稻埕進行曲」、「一顆紅蛋」初試啼聲,頗獲好評。在1933年正式加入哥倫比亞唱片在台灣的分公司,成為專職作曲家。有了專職作曲家的穩定工作,鄧雨賢在同年立刻推出了「望春風」、「月夜愁」、「跳舞時代」等經典名作。隔年更創作了「雨夜花」、「青春讚」、「春宵吟」、「想欲彈同調」這幾首膾炙人口的作品。往後幾年間鄧雨賢依然多產,繼續創作了「四季紅」、「滿面春風」。在創作之餘,鄧雨賢也花了不少時間採集以閩南語、客家語傳唱的台灣民謠,對於後來的民謠保存也做出極重大的貢獻。
純純原唱的望春風
鄧雨賢雖受日式教育、出身於傳統家庭,可是作品的風格卻全然跳脫這些傳統的窠臼,為台灣歌謠開闢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曲調既有東方的細膩,卻又能搭配西方音樂豐富的器樂音色。
直到1940年,隨著戰事吃緊,日本軍政府開始管制民間娛樂,鄧雨賢多首作品被改編為軍歌,讓鄧雨賢毅然地辭去了最愛的作曲工作,遷居新竹芎林與其妻一同在芎林公學校任教。在終戰前,由於物資缺乏,鄧雨賢又為心肺疾病所擾,在1944年一次與朋友飲酒後身體不適,竟因此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由於鄧雨賢對台灣歌謠的傑出貢獻,除了彰化中學的「雨賢館」、中央大學發現並以鄧雨賢命名的小行星,近代也有不少戲劇作品如電視連續劇的「四月望雨」、舞台劇的「四月望雨」、連續劇「純純」都以鄧雨賢為主角。不同於「四月望雨」以鄧雨賢的角度出發,「純純」以當時也在哥倫比亞唱片任職,堪稱台灣第一位台語流行歌手,更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這幾條名曲原唱的「純純」的視角來看鄧雨賢。劇中描述著純純對鄧雨賢有著超乎倫常的愛,不過從後來鄧雨賢離職後還是選擇跟妻子一起到新竹教書來看,純純對鄧雨賢的愛應該始終沒有獲得什麼回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