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的歌謠,如果沒有好的歌手詮釋,也很難觸動人心。台語歌謠史上好的歌者不少,但是歌唱得好、又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近代來說,我想非「鳳飛飛」莫屬了。
鳳飛飛出生在桃園大溪,一個傳統的台灣家庭。她從小聽著母親哼唱著的台灣歌謠長大,卻因為政府的政策,跌跌撞撞地成了國語流行樂歌手。但是她那一口「台式」國語,卻意外地拉近流行歌手與廣大、同樣操著台灣式國語口音的歌迷之間的距離,讓她成為紅遍台灣大街小巷的第一偶像。在唱紅了無數的瓊瑤連續劇主題曲之後,在民國六十五年一次因為知名歌手青山臨時無法到場錄製鳳飛飛自己主持的現場節目-我愛週末的意外下,她上場用那從小耳濡目染的記憶,在完全沒有報備地情形下,打破了新聞局設下的一天只能播放兩條台語歌的禁令(通常這個配額都被台語連續劇主題曲使用掉),唱出了鄧雨賢老師的名曲-「月夜愁」,開啟了台灣電視史上在綜藝節目演唱台語歌的先例。之後的台語歌手能上電視節目宣傳新作,讓江蕙、陳小雲、黃乙玲這樣專唱台語歌的歌手能有大紅大紫的機會,都得感謝鳳飛飛開啟了這個先例。
以歌手而言,鳳飛飛對於台灣歌謠的付出也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在月夜愁之後,又在節目開場唱了「心酸酸」、「雨夜花」這些台語老歌,也出了一些台語老歌專輯,藉由自身的影響力,讓這些被塵封了許久、被視為禁臠的記憶,重新回到了台灣人的視線裡。之後更在1982年製作了「鳳懷鄉土情」的單元,全集介紹台灣歌謠。在1996年開始主持的「飛上彩虹」節目中也加入了「台灣彈同調」的單元,更是有系統地邀請了包括「文夏」、「洪一峰」、「紀露霞」、「鄭日清」等當時幾乎已淡出演藝圈、卻對台語歌謠發展有著卓著貢獻的歌者與創作者到節目中介紹屬於他們的台灣歌謠故事。而鳳飛飛在訪問中的對談,更是流露了自身對於台語歌謠的了解以及私下訪問台灣歌謠創作人、收集整理台灣歌謠資料的深刻涵養。筆者也是因為看了「台灣彈同調」的單元,才增進了不少對台灣歌謠的認識,也因為自己的鳳飛飛的喜愛與鳳飛飛的驟然離世,產生了對台灣歌謠的傳承使命,學習了更多的台語歌知識、製作了這個單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yb6-xG6WU
飛上彩虹訪問文夏的片段
不同於其他的歌手大部分只專唱台語歌或國語歌,鳳飛飛從小唱台語歌、以國語歌走紅,又在那個多變的時代成長,她台語歌的唱腔之多變至今無人能出其右。像是她詮釋的「孤女的願望」,就沒有其他歌手過於強調「孤女」的悲情,反而能聽出一種小女孩上台北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情。「月夜愁」在鳳飛飛唱來,全無台語歌手會有的「哭調」,但是卻同樣唱出了那種月下對感情不確定的哀愁。「白牡丹」一曲那「白~牡~~丹~~~」那種漸漸拉長、漸漸上揚,到了笑「玟玟」又搭配了一點點真假音變換的唱法,更是台語歌彈裡最清新脫俗的一朵白牡丹。「阮若打開心內門窗」也被鳳飛飛詮釋地既有流行感、又不失美感。
鳳飛飛演唱的「孤女的願望」
鳳飛飛的「月夜愁」
鳳飛飛在某年國慶晚會的演出,包含「白牡丹」、「南都夜曲」、「阮若打開心內門窗」、「思念的歌」等曲的精采演出
在重新詮釋台語老歌上,鳳飛飛堪稱第一人。但是一種音樂類型如果沒有持續的創作與革新,也只是一種凋零的音樂類型。儘管台語老歌愛聽的人多,但是時空背景的變遷,這些歌,卻走不進年輕一輩心裡。當時的台語歌壇出現了像林強「向前走」這樣的創作者、歌手帶起了「新台語歌運動」。鳳飛飛這個理當是「被革命」的所謂老一輩歌手,卻也在自己的台語專輯裡,與帶領革命的陳明章、羅大佑、還有知名的台語詩人路寒袖站到了同一個陣營。鳳飛飛最膾炙人口的「心肝寶貝」便是與羅大佑、李崑城合作下最成功的作品。儘管沒有林強「向前走」這樣的衝擊力道,但是一曲道盡人父人母的焦急、喜悅,卻讓人第一次發現其實台語歌即使不失戀,也可以這麼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與陳明章合作的「寫佇雲頂的名」是寫李天祿元配一生都沒有獲得真正的愛情的故事,別人唱來可能會相當哀怨,可是鳳飛飛卻唱出了一種暮年之人才能有的灑脫。「思念的歌」更是我在海外生活時最受感動的歌曲,鳳飛飛的唱腔與歌聲,就好像歌詞裡面「一山盤過又一山」,可以帶領我穿越著重重阻隔,回到家鄉。
鳳飛飛最膾炙人口的台語歌「心肝寶貝」
與陳明章合作的「寫佇雲頂的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Z0_f4sdtNM
鳳飛飛「思念的歌」
原本民國一百年,鳳飛飛想舉辦「台灣歌謠演唱會」將她一生對台灣歌謠的造詣呈現給歌迷朋友,卻因為肺腺癌意外離世,實在是台灣歌謠史上的一大損失。然而她精采的一生,早已為台灣歌謠的新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